近两年来,知网学术不端论文检测系统入口统计检测发现,涉及到高校学术不端论文消息频频爆出,但是仍然屡屡犯错。之前,福建福州一个高校财会系的应届毕业生就被曝出了“论文查重几乎都未达标准”,以至于校方勒令所有学生返校,接受专门的指导。该校的一名负责人表示毕业阶段,多数学生在外实习,故有“返校”一说,至于论文查重未通过的现象,他认为“很正常”。
凡事经历过高校论文写作的同学们,对论文的查重都不陌生,这所谓的论文查重,其实是知网查重检测系统,一般而言,高校在正式检测之前都会安排相应辅导,避免“踩雷”。而该校如此大规模的集体“中枪”,就算不是恶意的抄袭剽窃,恐怕也不是简单的“不清楚学术规范”这么简单的。
国内由于学术不端而引发的学术腐败问题,一直都是教育领域的沉疴痼疾。在此之前查重系统还不够完善,不端行为往往是由个人把关的,主观性强,同样的漏洞很大。很多善于钻研的人,因此走上了抄袭、伪造、剽窃的捷径,随着查重系统的完善,不端行为应该是有所缓解,然而现实却是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。
论文的抄袭反倒没有减轻,反而衍生了一种新型行业“论文代写”,仔细看下某宝上面,售卖各种各样的代写服务和论文提前查重服务。这些店铺看上去,生意兴隆而且五花八门。
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目前针对学术不端的防范仍然是治标不治本。论文的查重也好,对个别的案例曝光也罢,或许能有看到一时之效,但是长期看来,并没有得到缓解。营造的感觉还是,有态度但是没办法。包括最近闹得沸沸洋洋的“博士造假!知网是啥?”都侧面反应了,用人单位对论文的重视程度很低。
若是学校和社会的用人单位,对凡有学术不端行为的,取消聘用,取缔虚伪,请问社会上还有多少人敢冒这种风险?看似是作者个人的人品问题,背后则实质的折射出社会对学术不端的轻视。
国外许多国家,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,全都建立在对学术极度的推崇上,美国一直以来对于科研工作都非常重视,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也是深恶痛绝,其一方面用于严峻的法律手段来打击学术不端,另一方面也给予高校教育崇高的地位。德国也是,不仅民间组织了论文剽窃侦察队,专门负责盯政客名人,普通的学术不端行为也会遭到法律的制裁。
俗话说的好:“取其精华,弃之糟泊。”我们大可学习一下国外的经验,用来借鉴,以此立法保障,民间的监督都是些行之有效的方法。当然,要想成功的解决实际情况,还是要从国情入手。只有学术严谨,论文扎实,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反映其思辨水平。
相信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,会越来越少。行为论证会越来越规范,目前能够检测标准的唯一衡量方法,还是知网论文查重。相对市面上的其他查重方式,不得不说知网的查重还是有一定的可靠性。